一、游戏数据
用游戏数据来作为评比标准,貌似我跟个沙雕似的。实则不然。

因为《血色衣冠》的作者们其实是非常专业且严谨的,对于所有人物,尤其是这些名震古今的大佬们,在数值评定上,都有一套评判标准。同时,也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记载,甚至对于数值的评定,还有一套评语。
我之前在贴吧混的时候,就不止一次看到过某些人通过某些渠道获取的这些评语,就是为什么给某某某这个数值。
而且从我个人看帖子等等,貌似没怎么发现有人会质疑卫青霍去病的统帅数值的,徐达的99统率虽然偶尔有人质疑,但是因为徐达有一败绩,而RK的标准之一就是有败绩统不过百。楚霸王都因为垓下一战混了个99统,你徐达也就认了吧。

至于常遇春,我都不知道他凭什么和卫霍相比。要是你说戚继光吧,这个倒是还得好好琢磨琢磨。
二、历史评价

“韩白卫霍”这一并称的出处,在《旧唐书》高祖每云:“李靖是萧铣、辅公祏膏肓,古之名将韩、白、卫、霍,岂能及也!”
这是李渊评价李靖的话,意思是“韩信、白起、卫青、霍去病也比不上李靖”。
这句话虽然略显吹嘘,但也大致差不多。毕竟用古之名人称赞今人的,在历史上比比皆是。比如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,而司马徽则说他是“开周八百年之姜子牙,兴汉四百年之张之房”。
他们之间具体谁比的过谁暂且不论,但是,最起码说明这个“今人”是有两把刷子的,不然敢这么比,肯定会沦为笑柄。

通过这句评语,最起码可以看出来“韩白卫霍”是同一水平线的人物。虽然在我看来,“卫霍”从战绩上看,还是略有不如“韩白”,但是“卫霍”是利用骑兵首次大规模深入北方游牧民族地盘,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人物,历史评价略高一些,也并不为过。
就好像玩游戏打副本一样,第一次的开荒团永远是最难的。你不能因为后面有人比开荒团打的好,就说后人比前人厉害。
况且,我也没看出来徐达常遇春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绩优于“卫霍”。
三、横向比较
这种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的比较,就是“关公战秦琼”,见仁见智也属正常。
因为他们所处的背景完全不同,实在是难以比较。

就比如我觉得“韩白”比“卫霍”略强,但是你让“韩白”代替“卫霍”去打匈奴,不见得就比“卫霍”打的好。再比如你把韩信换了赵括去打长平之战,怕是也很难战胜当时的白起。
而既然要比较,就要找一个比较类似的参照物。
而对于“卫霍”来说,最主要的战绩自然是对匈奴了。而徐达也有对蒙元的标榜战绩,用这一点比较相对来说会比较公平。

至于拿常遇春和“卫霍”相比,那根本就是碰瓷了。
战绩什么的,太多,我也懒得一个一个罗列了。
咱们就先说说当时的形势。

“卫霍”面临的匈奴,是个什么概念?
当时的匈奴,正处于鼎盛时期,匈奴一统草原,且还搞了一出“白登之围”,彻底把刘邦钉在了耻辱柱上。除了年年进贡外嫁公主之外,之后也屡次南犯,使得西汉始终处于匈奴的强大压力之下。
也就是说,“卫霍”是面对的巅峰匈奴。

而徐达面临的是个什么样的蒙元呢?
其实早在徐达北伐之前,刘永福的红巾军就通过连年的作战,把蒙元的精锐消耗殆尽,剩下的军队大都是老弱病残,优秀将领也因为各种原因死的差不多了。
不然,我很难想象一支主要由步兵组成的军队,是如何通过广袤的华北平原打到元大都(也就是北京)的。
连我这种业余玩家都知道怎么用骑兵在平原上打步兵,尤其还是步兵处于进攻方的时候,因为根本就不用打,只要不断地骚扰主力行军,同时骚扰后勤补给线,我就想知道骑兵怎么败?
比如北宋对辽国的北伐,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粮草不济。
还有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,是因为朱元璋要政权的延续的合法性,是把元帝打跑了让出的帝位,不是自己造反抢的。还有什么元帝毕竟是皇帝,我等是臣民等等说法,本来有点不想聊这个,毕竟你和史书较劲颇为不智,而且也有引战的嫌疑。
但是既然那哥们提了,而在我看来这“故意”纯属就是扯淡,那咱们也顺便掰扯掰扯我的看法。
首先,就是以老朱那不要脸的性格,会在乎这些虚名?
远的不说,就说进攻元大都之前,先和山西的王保保交好。一攻破元大都,马上就和王保保翻脸了。
我没有贬低谁的意思,只是说,在战略上,这种事才是常态。要脸的,活不到最后。
其次,生擒或者逼死元顺帝,对蒙元的打击有多大,这个傻子怕是都知道。
因为当时山西、山西、甘肃一带的蒙元势力,其实都是处于听调不听宣的军阀割据状态。有元顺帝这面大旗在,明面上还不敢咋地。可一但元顺帝不在了,蒙元马上分崩离析几乎是必然的。
这无疑会极大的降低后续远征漠北,彻底打垮蒙古人的难度。
从个人来讲,徐达常遇春如果有攻克元大都,生擒元顺帝这一功绩,那历史地位无疑会再次上升一个台阶。真的能达到甚至超过“韩白卫霍”也不是不可能。
就这么一个对势力也有极大好处,对个人也有极大好处的事,竟然会轻飘飘的因为面子问题而放过?
根本不可能。

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,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性是强攻元大都的话,难度太大,变数太多,可能的后果太严重。所以,选择了让元顺帝自己放弃元大都。
当时徐达率领的是25万精锐,而元大都的元顺帝也有数十万人马。虽然元顺帝这几十万人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,野战的话自然是很可能一触即溃的,但是防御坚城还是可以发挥出来极大的作用。
尤其是被包围之后,谁敢说发挥不出“背水一战”的决死气势来?
即便是能攻下城来,也绝对是惨胜,而且会拖的很久。
而此时蒙元可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啊?
不仅北方还有大片的地盘,即便是近在咫尺的山西,就有王保保几十万大军。王保保其人,也不必多言,后面送给徐达唯一一次败绩的,就是他。
虽然之前的王保保对于元顺帝一直是阳奉阴违的状态,甚至都已经打了起来,也有和徐达媾和的劣迹,可谁知道他会不会突然之间就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?
在徐达围攻元大都的时候,突然在后面给徐达来一下子?毕竟,在朱明攻破元大都之后,王保保都有反攻北平的计划。
这种被困于坚城之下,然后被敌人援军两面夹击而大败的例子,古往今来不胜枚举。
而一旦败了,后果则是不可想象的。
因为你可是步兵,人家蒙元可是骑兵。骑兵被步兵击溃,即便是被杀破了胆,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,毕竟步兵很难追击骑兵。但是反过来就不一样了,步兵一旦被骑兵击溃,那一路追杀之下,往往就是全军覆没。
一旦这25万精锐全玩完了,可能连之前打下的基业也会被蒙元顺势平推回来。
这样多好,让你自己弃城而走,也省了很多的变数。至于没有追击,我想来估计是因为追不上。
毕竟,你离的太近,元顺帝觉得跑不了了,也可能干脆就不跑了。
从我个人分析来说,不是徐达不想擒杀元顺帝,而是难度太大,而且风险也极高。说白了就是没那个实力。
那哥们还每次回复我,都是一句“你读过明史没有?”明史是你写的?不让我看咋的?再说了,史书上写的就都是真的?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的道理都不懂的小娃娃?
好了,言归正传。
最有比较性的,还是后来的远征漠北。
徐达后来的几征漠北,也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是并没有像“卫霍”那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。
这个从一点就可以看出来,那就是西域的归属权。其他的说的再天花乱坠也没有用。
汉唐之所以拥有西域的归属权,就是因为对北方游牧民族有足够大的优势地位。清朝也是,蒙古人其实就是满人的附庸。

甚至连三国时期的魏国,对西域都有一定的掌控权。
宋朝、明朝不拿下西域,难道是因为不喜欢吗?
因为西域地区,距离北方的草原更近,而且草原民族还都是马背上的民族,来去如风。中原王朝没有对北方游牧民族足够的优势地位的话,即便是短时间花费巨大的代价占据了西域,也会很快的被打回来。
朱元璋八征漠北,虽然就被王保保打败了一次,但始终没有彻底打服蒙古。而又菜又爱玩的朱棣也五征漠北,除了第一次算是有点战绩之外,剩下四次就跟闹着玩似的。
所以,总体上来说,“卫霍”三征匈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“漠南无王庭”,彻底废了一个鼎盛时期的游牧民族。而徐达(前四次远征蒙古有三次徐达都是主帅)不仅败了一次,还根本没有打服蒙古。

而此时的蒙古,还是一个刚被赶出中原,分崩离析的蒙古。
从这一点上来说,孰优孰劣可见一斑。
结语
所以,我觉得徐达虽然也是猛人一位,但是相比于“卫霍”还是略显不如的。
至于常遇春,从来没听说过谁拿他和“卫霍”相比的。比砍人估计他厉害一些,这个我倒是认可。